温铁军:只会让农民回乡干农业,你知不知道现在农业是负收益?
温铁军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,他的观点总是直击农村发展的核心。在一次讲座中,他指出单纯要求农民返回乡村从事种植活动忽视了实际状况,因为农业生产目前面临投入高于产出的局面。
温铁军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,他的观点总是直击农村发展的核心。在一次讲座中,他指出单纯要求农民返回乡村从事种植活动忽视了实际状况,因为农业生产目前面临投入高于产出的局面。
“乡村振兴就是让农民回村种地”——这是很多人对农村发展的固有印象。但温铁军教授一句话点醒众人:只盯着农业让农民返乡,却无视如今单纯种地大多是负收益的现状,不仅留不住人,反而会让乡村发展陷入僵局。
“农民都走了,村子就死了?”——这句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嘴里蹦出来的话,被温铁军拿去当了靶子。他一句“谁规定农民进城就得把乡根拔了?”把不少人噎住,也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空心化不是人口搬家,而是城乡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砌得太高。
而温铁军教授的最新判断不是“居安思危”,是“危已至身”,西方不是“可能”收割中国,是“正在”全面布局下一轮对华金融猎杀。
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资深教授温铁军曾分析,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跟西方那套不一样,不是光靠市场放手不管,而是政府在关键时候出手稳盘子。他拿光伏产业被欧盟制裁这事儿举例,点出中国制度的一个核心:国有部门能逆着市场风向做事儿。要是纯市场经济,早玩儿完了。
最近刷到不少人在讨论,国家为啥年年往农村投那么多钱,看起来像是“只出不进”的买卖。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事儿。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说得透亮:这笔账,不能光看眼前的钞票,得往大了看、往远了看。
我们不妨来算算一个农村家庭结婚要花费多少钱!以前家庭的总账本有进有出,靠着人情、土地和互助,大体还能维持平衡,但现在这本账“负债”那一页,数字越滚越大,眼看着就要压垮整个家庭。
“躺平”一词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。许多年轻人要么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,要么对找工作失去热情安于现状。温铁军教授表示,如果他自己处于年轻人的位置,可能会选择“躺平”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
温铁军一语中的,美国印钱是私人银行家拍板,中国印钱是政府说了算。这不是理论差异,是制度级别的底层分歧,一旦搞清楚这点,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会完全变了。
“躺平”不是罢工,也不是失业,而是年轻人把人生调成“省电模式”——电量低于20%就自动关机,充到30%再开机,循环往复。
作为全球食品餐饮行业的核心交流枢纽,第二十八届 FHC上海环球食品展将于11月12-14日再次登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。这场覆盖20万平米的行业盛宴,包含了30多国家及地区,3000多全球展商。
说起温铁军这个人,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,但他那段上山下乡的日子,其实挺能说明当年中国为啥非得搞这个运动。温铁军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,家里条件不算差,但他17岁那年,也就是1968年夏天,刚高中毕业,就赶上全国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。他没多想,收
“农村人均农业综合资源量红线”的核心价值,在于为乡村资源开发划定了“保障线”与“潜力线”——既确保每个农民能公平享有支撑基本生活的资源份额,又为资源向市场转化预留合理空间,实现“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收益”的良性循环。温铁军所言“农业是百业”,正是对“综合资源量”
实际上粮食安全无人负责,有组织的不负责任。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能有数量,但是没有质量。所以真正的粮食安全是在每个人脑子里。粮食安全恐怕要跟大家强调一下,它不仅仅只是数量上够不够。一般的专家、学者在网上的讨论都会告诉你有多少播种面积、有多少产量等等。很少有人告诉
说起印度,总让人觉得它像个大拼盘,各式各样的碎片拼在一起,勉强凑成个国家。温铁军在分析新兴七国的时候,就直指印度的问题出在政治制度上。这套制度是从英国殖民时代直接继承下来的议会制和多党框架,本来是为剥削殖民地设计的,现在独立了,却没啥经济基础撑着。印度社会结构
温铁军多次去印度考察,总结出印度社会有明显的二元结构。印度人口中92%生活在非现代社会状况下,这些人高度分散在乡土社会里。西方殖民留下的制度规范只覆盖8%人口。从就业看,90%以上人在灰色地带活动,其中20%左右属于黑色地带。灰色地带指非正规生存和就业方式,黑
话说这几年,中美之间那股子紧张劲儿越来越浓,大家都管它叫“新冷战”。不像上世纪美苏那种导弹对峙,这次更多是贸易、科技、金融上的拉锯。2018年贸易战一打响,美国对华加征关税,从钢铁铝制品起步,很快就波及大豆、玉米这些农产品。
“中国每次危机软着陆,都是靠农村承接代价。现在搞乡村振兴,不是施舍,是还债。”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:到2035年,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——这不仅是农民的期盼,更是国家战略的刚需。
今天偶然刷到温铁军教授在一场乡村振兴论坛上的发言视频,那句“农村本来是百业兴旺,凭什么让农民只能种地?”像一记重锤,敲开了我对传统农业认知的局限。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、对农村仅存模糊记忆的人,这番话让我忍不住花了整个下午查阅资料、思考,才惊觉自己对乡村的理解竟如